青年時期的陳振夏
今年5月是集團公司第五個“企業精神學習宣傳月”。本次宣傳月活動將面向干部職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延安精神和集團企業文化學習教育,引領干部職工增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弘揚延安精神和企業優良傳統的自覺性,積極開拓企業發展新境界。
今天刊發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第一任延長石油廠廠長陳振夏與延長石油的不解之緣,以饗讀者。
延長石油,源遠流長;延長石油精神,亙古常青。
1944年5月,毛澤東為延長石油廠廠長陳振夏親筆題詞“埋頭苦干”。從此,“埋頭苦干”根植延長石油并成為企業精神之魂,成為一代又一代延長石油人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強大精神動力。
陳振夏,1941至1945年任延長石油廠廠長,他的故事,就好比“四面鏡子”,映射著那段難忘的歲月……
埋頭苦干,恢復油廠生產
1938年2月,陳振夏從上海輾轉到延安,和胡華欽、王凱等干部受中央組織部派遣,到延長石油廠工作。陳振夏擔任技正和工程師。中央要求他們首先對延長石油廠的生產現狀進行調查,及時匯報,并迅速恢復生產。
當時延長石油廠受陜甘寧邊區政府建設廳領導,全廠共有職工50余名,只有永坪201井日產原油100多公斤,拉回延長提煉,設備器材仍疏散在四處。為了把戰爭期間疏散在四處的設備器材情況搞清楚,延長石油廠的老工人董開泰配合陳振夏等,深入從延長到永坪沿途過去藏機器的各個村莊,訪問當地群眾,將藏機器的窯洞逐個清理,造冊登記。陳振夏還撰寫了書面報告,提出用收回器材打新井的建議計劃。一是采用科學的煉油技術,調整煉油設備;二是修復舊油井,開鉆新油井;三是修復舊有機械;四是修建姚店至延長公路。
1940年春,陳振夏和職工一起在延長西山鉆成延19井,初日產量達到1.6噸。原油產量增加,石油廠有了收入,可以進行擴大再生產,職工生活也得到改善,大家稱這口井是“起家井”。
1941年12月,陳振夏出任廠長,職工也發展到上百人,成立了修理部,自辦了小煤窯,添置石窯12孔、工房、制蠟冰窖等,修配機器、研制鍋爐、煉油鍋。1943年,七1井、七3井先后噴油,當年原油產量達到1279噸。陳振夏改造土法煉油,生產了大量汽油、煤油,提煉出了潤滑油和黃油等,保證了黨中央和邊區政府、部隊和人民的生活用油,印刷油墨、軍工用油,燃料、洋蠟都得到充足供應。毛主席在延安期間奮筆疾書的光輝著作,所用的燈油和蠟燭由延長石油廠提供。當時,在邊區到處可見運油的成群騾馬,送油隊伍絡繹不絕,保證了邊區政府和抗日前線的供給。
1944年5月和1945年1月,陳振夏兩次被評為邊區“特等工業模范工作者”,毛澤東同志在陜甘寧邊區職工代表大會上表彰了油廠的特殊貢獻,并給陳振夏親筆題詞“埋頭苦干”以茲鼓勵。這是毛澤東給中國石油工業個人最早的一次題詞,成為延長石油的傳家寶,成為延長石油人薪火相傳的企業精神。
家國情懷,與家人聚少離多
據陳振夏的女兒陳素行講述,陳振夏在上海工作時逢年過節都會回家,但從1937年開始便再沒回來,家人想著他可能不在上海了。幾年后,打聽到了家父去了延安,卻不知是否安好。1950年,她看到父親在《解放日報》發的尋人啟示,好不容易和父親取得聯系后,得知父親已經離開延安轉到石家莊動力廠工作。
1953年,陳素行去石家莊農機廠找父親時,在大門口看到一個身穿舊軍裝、腿上打兩塊大補丁、頭戴軍帽的人手提兩個飯盒,相視而過。她走到傳達室說明自己是陳振夏的女兒,來找陳振夏,門衛詫異地說剛和她迎面走過去的就是陳廠長啊,怎么就不認識呢?她這時才知道父親是這里的廠領導,只好給門衛解釋說父親走時自己還小,十六年沒見過面了。那個門衛自己咕嚕著“原來如此,這個陳廠長,一天就知道革命啊、工作啊,家都不要,還真少見。難怪孩子這么大了見面都不認識。”
她趕快朝那個人追過去叫爸爸,陳振夏從信中知道近期女兒要來,沒想到眼前的大姑娘就是女兒。她終于見到父親,高興地流淚了。她至今記得父親住在職工宿舍最后一間平房,只有十二平米,床上軍用被子放得很整齊,床頭方桌上放一個水杯和熱水壺,對面地上擺一個衣柜、一個三斗桌,洗漱架放在門外。他的辦公室在工廠。
她給父親講到,母親和6歲的她生活在上海崇明鄉下,祖父給了母親一千步(不到四畝)土地供種田生活。母親靠紡紗積攢學費,一點舍不得亂花,她知道家里窮就拼命地學,小學、中學都得了獎學金。1948年考取了免費的師范,又讀了不用學費的外語學院。聽著女兒的講述,陳振夏心疼妻女受苦也流了淚,鼓勵女兒要好好學習,以后還要認真工作。
陳素行講述,組織安排父親去陜北,后來在延安打井采油,因怕連累家人就沒有聯系過。革命需要他去干工作,不懂的就向老工人請教,實地考察。由于以前學過鉗工,很快就能投入工作,幾年就由外行變成內行。工人們把舊設備改裝、修理,打出油井,供應陜甘寧邊區的用油。父親也經常想家,但是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
陳素行在石家莊呆了十多天,發現父親在工廠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艱苦樸素沒官架子。她給父親買了件絨布襯衣。后來陳振夏調保定機床廠工作,宿辦合一住了好多年,她在保定再見到父親時還穿著母親做的老布襯衣,說沒舍得穿女兒買的絨布襯衣。
1965年,看電影時父親給兩個老工人讓座,自己往后退時摔倒,脊柱摔骨折了。作為女兒因為有工作無法天天照顧,就把母親從老家接到保定,分居了30多年的夫妻倆終于過上團圓日子。由于父親行動不便,就從廠房搬在了一個居民院子住,便于家人照顧。
榮譽屬于集體,歸功于職工
1972年,陳振夏退休時要回崇明老家,很多人勸他去北京,便于女兒照應,但是他認為不再工作了,不能給國家和社會增添負擔。一天,妻子整理晾曬衣物時在箱子底翻出來一堆本子和紙張,原來是陜甘寧邊區政府給陳振夏頒發的獎狀,還有一些保定工作時頒發的獎狀。妻子問他得了這么重大的獎怎么也不說一聲,他說那都是過去,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榮譽要歸功于集體,歸功于延長石油廠全體職工。
鄉鄰們知道了毛主席的題詞后爭先恐后地跑來看,還建議放在相框里掛起來,大多被陳振夏擋駕,并要求家人再不許張揚。崇明縣負責管理老干部的單位領導來看望他,說毛主席的題詞不僅是對您的表彰,對群眾來說也是鼓舞、鞭策,也是對下一代的教育鼓勵。讓大家看看毛主席寫的字,正可以從中汲取力量,以埋頭苦干的革命精神投身四化建設,所以應當公開出來。這才說服他掛起這幅沉默了28年的獎狀。于是很多人都來參觀,大家沒見過毛主席,更沒見過毛主席寫的字,看到毛主席的親筆題詞如獲至寶。也有好多慕名而來的陌生人參觀敬禮。后來,中央文件要求把中央領導題詞、簽名的物品上交,陳振夏就把“埋頭苦干”題詞和獎狀主動上交,另一個“陜甘寧邊區勞動戰線上的英雄”,當時因為是給很多同志集體頒發的,上面沒有寫獲獎人的名字,所以就留了下來。
大公無私,彰顯黨員風范
有次中央機關工委勞動時大伙兒談起陳振夏,舉不勝舉的故事讓在場的陳振夏女婿顧錦屏也感到驚奇。李健書記說陳振夏真讓人佩服,他解放前未回家,解放后在石家莊工作,大家勸他先回家看看,他說回家得向組織請假,會影響工作,等過段時間再回。他的工資比普通人高點,但他沒有積蓄,大部分工資交了黨費,把農村的房產全部上交了政府。把妻子曾經賣過的兩間老宅的房費也交給公家。
在河北保定機床廠任廠長期間,單位三次提薪,他把自己的名字劃掉。
1959年,組織把他從保定調到石油部,中央文件號召困難時期地方干部不調往北京,要減輕國家負擔,他又主動調回保定。他從來沒有給自己搞過任何福利,如果發現別人有什么不正之風,他堅決不讓。
退休時,陳振夏把應有的幾百元退休安置費退給公家。組織上告知他看病可以要車,但他從來不要,他認為煉油那么不容易,不愿意浪費國家的油。夫妻二人總是騎著自行車外出。
1981年,陳振夏因食道癌在上海腫瘤醫院住院治療,《解放日報》記者宋超來采訪他,醫院和病友們才知道他特殊的身份。陳振夏不談自己的成績和功勞,說成績只能代表過去,現在沒有貢獻了。宋超找陳素行了解了一些陳振夏為革命事業離家30多年的工作情況,寫了一篇題為《他還就是他》的文章,一下子轟動了大上海。
1981年8月21日,陳振夏因病在家中逝世,享年77歲。他一生對革命忠誠,對工作一絲不茍。他的“埋頭苦干”精神將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永不消失。